close

一般現代人的意識所關切的是『自我』的反映以及『自我』的外在價值。


自我,是一個虛幻的架構,實質上是不存在的。『我』,只是一個意識上的參考點,因為意識不需要這個3D的實體,也仍然能夠存在。靈魂進入一個新生兒的身體之前,意識已經存在。人死後,意識仍然存在,只是沒有了軀體。但是一般現代人,總是忘了『意識』並不局限於這個3D的軀體,所以常常將意識聚焦於自我的反映及外在價值。

自我的反映及外在價值本身並不是問題。但是因為這些都是意念上的假象,聚焦『卡』在這些念頭上的結果,是個人意識過於忙碌,無法聚焦於宇宙其他的現象。


自我的反映,就是意識把與自己有關的任何實質或是抽象的東西,都規劃為『自我』。比如把思想、觀念、學術、邏輯、規則等等視為自己。造成了『我的想法、觀念、學術、邏輯、規則就是我,不認同我的想法(觀念、學術、邏輯。規則)就是反對我。』的現象。這是一個極度常見的誤解,許多心理學家,心理醫師,身心靈的導師也常常陷入這個誤解的陷阱而豪無覺察。當你落入『自我反映』的陷阱,你會對於別人的行為有特殊的要求,因為你認為他們如果不認同『與你有關的任何實質或抽象的東西』,他們就是『不認同你』、『不尊重你』、『不愛你』、或是『看不起你』等等。實際上,這個誤解的背後,有更深入的問題值得探討 · · · 自我內在價值的定位。


自我的外在價值,就是一般人所使用的社會觀的價值定位。自我的學歷,職位,經濟狀況,財產,外表,服飾,以及他人對自我的看法等等。


當人將意識聚焦於自我的反映及外在價值,我們的生命成為自我的戰場,不斷地將時間及注意力花費在『爭取他人的認同』以及『更多的外在成就』。這就是一般人的生命。你曾經以為這就是你所要追求的,但是今天的你,已經覺察到這種生命的空虛,因為你已經是過來人。你心中的疑問,帶領你走上了心靈成長的路。你知道你在搜尋,但是不明確的知道所搜尋的是什麼。這是因為你不知道,除了你意識習慣上的聚焦之外,宇宙裏的未知究竟是什麼。

小我在選擇了不再聚焦於自我反映與外在價值之後,他的意識已經開始學習改變聚焦區。

觀察者的境界

自我反映另外的一個解釋,是以外在的事件、他人的應對、或是自己認為他人對自己的應對及看法作為參考據點,來反映自我的存在。想要突破意識自我反映的框架,第一步是練習達到『觀察者』的境界。

許多靜坐冥想的練習,有些建議聚焦於呼吸,有些建議聚焦於『空』-- 排除思想,有些建議聚焦於身體或是丹田。這裏我們建議一個新的練習。觀察念頭進入意識的空間,讓意識練習不去認同這些念頭,再讓念頭離開意識。

念頭不是自我,念頭只是一個資訊振動波。大腦有接受訊息的功能,當我們的大腦接收任何的資訊振動波,就像是收音機的接收器接收到音樂的資訊,收音機本身並不需要去認同這個音樂資訊。收音機還是收音機,資訊還是資訊。因為人類習慣性的去認同大腦接收進來的資訊,認為這些資訊就是自我反映。當一個人接收到互相矛盾的資訊,或是不實際的資訊,人變得混倄不清,覺得自我的意識互相矛盾,或是自己神經錯亂。

當你了解資訊與自我的存在無需有任何關聯,『我』的地位是一個觀察者,『我』有權利選擇保留資訊或是刪除資訊,你就達到了意識擴展的第一步。靈活的應用觀察者的地位,靈活的選擇保留或刪除資訊(念頭)的權利,你就可以達到『意識的自由』。因為你不在被自我反映的框架束縛綑綁。

了解這一個步奏,接下來就是經常練習。任何時間,你都可以隨時進入『觀察者』的境界。不再需要以靜坐冥想來喚醒『觀察者』。這個觀察者的境界,是移動意識聚焦區的結果。

意識的潛能是無限大。但是人類的意識聚焦區是有限制性的。這個限制不是在於可以聚焦的區域,而是有固定的大小。人類的大腦每一秒鐘能夠處理4000,0000,0000(四千億)位元的資訊,但是人每秒鐘只能自覺地意識到2000位元的訊息。( 資訊取自Joseph Dispenza, D.C)

我們用兩個比較簡單的比喻。

你在野外登山健行。你看見視野驚人的風景,你用你的數位相機照相,但是無論任何一張照片都沒有原來風景的震撼力。因為你的鏡頭局限於一個固定的尺寸與角度。

你在一個充滿形形色色商品的商店。但是你只能夠用一根直徑10公分,長度20公分的管子來觀察這個商店裏所有的商品。當你的意識聚焦於自我反映與外在價值,就好像是你用來觀察這個商店的管子是固定在一個無法移動的三腳架上,你只能從這個直徑10公分的管子看到商店中極小部分的商品。

這也類似『瞎子摸象』及『坐井觀天』的比喻。

除非你願意離開你目前的聚焦區,你是無法學習轉移聚焦的。

當你學習了轉移聚焦區,你可以開始在意識無限潛能的領域探索遨游。

意識,是不局限於軀體的經驗,沒有時空的限制,沒有傳統及社會的制度。你可以進入不同的密度層次,連結不同的振動系統,與其他密度層次及振動系統的生物及意識個體成為好友,互相學習交流。

生命的經驗不再是被『自我反映與外在價值的情緒掙扎』牽著鼻子走。你可以從無限的意識中,學習如何有技巧的運用『意願(intent)』來創造你獨特的生命經驗。你就是『靈性掌能』的達人與大師。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自我 局限
    全站熱搜

    梵宇Ta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